晚上7:50抵達電影院,
排隊的人潮少說也有上百了吧,
把售票處擠得水洩不通。
心想,國片有救了,有這麼多年輕人跟我一樣來看"父後七日"ㄝ~
才剛閃過這念頭三秒,
突然聽到工作人員拿著大聲公大喊著:不是要看惡靈古堡的人,請到一號窗口排隊!
一號窗口,也才小貓五隻吧!
看來剛剛是我誤會了!
進到電影院,稍微瞄了一眼周邊的人,平均年齡四十五歲吧。
感覺剛剛那個工作人員好像是喊著"年齡四十以上的,請別跟二十歲以下的擠,麻煩到一號窗口來吧~"
也對,
跟電玩改編的電影"惡靈古堡"相比之下,"父後七日"比較適合我看吧!
本以為是部催淚的電影,還特地準備了厚厚的一疊衛生紙進場觀賞,
結果不全然是,
它其實是一場感傷的、幽默的、寫實的、台味十足的台灣喪禮紀錄片。
相信許多家中曾經遭逢親人過世的人看了,剛開始都會忍不住"會心一笑",然後再"笑中帶淚"一下。
笑是因為,台灣傳統的喪禮、規範,常會讓家人無所適從。
包括甚麼時候該哭,甚麼時候不能哭,甚麼時候要跪,甚麼時候要叫、、、、、都有那麼一點莫名其妙。
還記得阿公過世的時候,我對於跪在大哥前頭那位哭喊著"阿公,我譕甘啦~"的陌生女子感到很突兀,
我應不應該哭得比她大聲?
哭別人家的阿公,哭得如此淒厲,還沒眼淚,到底她是怎麼辦到的,
還有,為什麼只有她有麥克風,
我阿公應該比較想聽到大哥哭吧!
還有那些在阿公中風期間不聞不問的姑姑們,
在阿公的喪禮上,竟"哭么、哭爸"的,
對此更是感到不解與不屑~
感覺上好像哭得越大聲,就越孝順似的,
姑姑們,大概想好好把握最後表現孝道的機會吧!
當時的我,只覺得阿公十年的病痛折騰,毫無品質的活著,倒不如安詳的離開。
此刻躺在棺材中的結局,應該是他也想要的解脫吧。
只是見他駝曲的身體、凹陷的兩頰,對照他生病之前的"漂泊"樣,
心中有種濃濃的不捨與懷念~
當棺木推進火化爐的一剎那,
老爸如同孩子般的哭聲,
更讓我心碎與疼惜。
當你愛的人生命走到終點的時候,愛你的人是如此的束手無策與軟弱~
劇中讓人感傷的部分是,女兒對爸爸過世後的種種思念,
騎著摩托車,把從照相館洗好的爸爸遺照背在背後,騎回家的途中,
她想起了十八歲生日那年,爸爸在得知她生日當下,給了她一顆再平常不過的粽子,
並且靈機一動,就讓女兒來個摩托車初體驗,
爸爸坐在後座要她"別怕,有爸爸在",就這樣和握著機車把手,抖個不停的女兒背靠著背,
沿途爸爸大聲唱著生日快樂歌,和著女兒的尖叫聲與笑聲,
騎回家~
對照之下,當時爸爸溫暖的背與豪邁的歌聲,
此刻背後的遺照,顯得冰冷許多~安靜許多~
有時候孩子們要的不一定是豪華的生日派對與貴重的禮物,
父母親的陪伴與發自內心的關懷更加珍貴!
現在的我還記得小時候,我家三姊妹聯手大戰爸爸的情景,
爸爸好脾氣,常被我們"修理"的很慘~
爸爸反擊的時候,也常氣得我們"牙癢癢"的,
如今想起來,心中只有無限的甜蜜!
在一個好友相聚的熱絡氣氛裡,
女主角脫口而出"我爸爸過世了",那已經是喪禮過後四個月了,
面對朋友的訝異詢問,
"蛤!你怎麼都沒有跟我們講?"
她只淡淡的回了一句,
"沒關係,我自己也常常忘記"
真的沒關係嗎?真的會忘記嗎?
失去親人的痛,無藥可醫,無法可管,當然也就無法消失的一乾二淨~
當思念累積到一個無法忽視的程度時,
當觸景傷情時,
三秒鐘閃過的父親的影像,
便足以讓女主角痛哭好久、好久~
想想,幸運的我,
爸媽都還健在,
囉哩叭唆也好、管東管西也好、重男輕女也好,
只要我還能擁有他們的注目與關愛,
甚麼~都好~